2016-02-01来源:江苏省国画院 |
赵本夫 在华拓先生的山水画里,看不到怪石奇峰,也很少玲珑剔透,扑面而来的是浑厚、圆融、质朴和自然。这是画家眼中的山水,更是心中的山水,或者说就是他自己。这是一种艺术境界,也是一种哲学境界,属于东方的哲学境界。如玉,如中医,如太极,如黄土地。没有激烈极端的东西,只是温润、平和、从容、舒缓,却让人感到势大力沉,山水中藏有万千气象。那力量是暗含其中的,是一种内力,含而不露,引而不发。这是个真正有力量的画家。就像写文章,有人喜欢剑拔弩张,时作惊人之语,甚至喜欢嵌几个谁都不认识的冷僻字,这是因为做不好文章才装神弄鬼。其实,能用浅显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,才叫功夫;能用最明白的话说出深刻的道理,才叫玄妙。就像做人,张牙舞爪,咄咄逼人,大半是虚张声势。真正有力量的人,他的常态肯定是内敛和平静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华拓先生的画滞重,浑厚和滞重是两个境界。相反,他的浑厚质朴的画作中,恰恰有梦幻般的意境,亦真亦幻,亦古亦今,虚实相间,迷离朦胧。其实,真正好的艺术作品,不管是绘画、书法,还是文学、音乐,乃至建筑、雕刻,都应当有梦幻般的感觉,有诗的品质。 看得出,华拓先生很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,而且多年来一直在固执地求索。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。一个真正的艺术家,总会寻找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。你只要找到自己,别人才会找到你。但有些人也在画,也在写,却不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,哪里热闹哪里去,什么都没落下,追风赶潮,风光一时,看起来很聪明很机灵,却恰恰少了一点愚拙。古往今来,做成大事的,都是愚拙之人。感动中国几千年的,几乎都是愚人的故事:精卫填海、大禹治水、夸夫追日、愚公移山⋯⋯李可染有个朋友去见齐白石,回来后问他有何印象,那人说我看他像个傻子。李可染哈哈大笑。这就对了。在华拓先生的山水里,我们也看到这种愚拙之气,甚至童稚之气。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这个东西,断然成不了大器。 据说华拓先生喜欢看书,时不时逛逛书店,买些诗集、小说之类文学作品阅读,听后颇为惊讶。因为听说有些画画、写字的人是不读书的,他们大概以为绘画、书法只是个纯技巧的东西,当然大谬。前些年,我去大西北体验生活,经过一个大城市时,看到晚报上有个消息,说次日某处有个大型画展。我不懂画,却喜欢看,早年读过东西方美术史,国内外也看过一些著名博物馆和名家书画展,是想从中汲取营养。在西方有一种说法,说画家的观念要比作家超前一百年,我不太相信这个话,但我相信艺术是相通的。那天碰上画展,当然要看看。次日进展览大厅,迎门显著位置挂着一幅《苏武牧羊》。显然,布展者是把它作为重点作品推荐的。可我看了一眼,不由哑然失笑。画中的苏武红光满面,身上的汉服鲜艳夺目,毫无破损,就连手中节杖和缨穗也一根不少。在他周围,围着一群肥硕的绵羊,或低头吃草,或安详静卧洁白如洗,青草茵茵。这哪里是苏武牧羊,明白是个幸福的老头!一看而知,这个人是不读书的,不懂文学,也不懂历史,只知有这个题材,却不懂苏武身困匈奴十九年,北海牧羊那种凄凉的心境,以及对故国、故土、故人的思念之情。这种所谓画家,画一辈子都没有用。文学几乎是一种艺术母体,古人作画,配的是自己的句子,书家写的是自己的诗作,皆是有感而发,发乎心声。可今人作画作书,多是用古人的句子。而且就那么几句,看了叫人寒碜。我们一直在说和古代大家的差距,其实根本的东西就差在这里:读书太少。华拓先生爱读书,能以自己的诗作配画,这是画外的功夫,实在值得很多效法。并不是画画、写字就能画好、写好的。我知道很多画家、书家天资很高,可是修养不够,如果能放下笔,坐下来静心读读书,肯定会大不一样。不然,真的会令人一声叹息。我并不认识华拓先生,门外谈画,不过信口开河。其实,你我辈写文章的,也有致命缺陷,不懂书法、绘画,能经常看看,也只能算一种弥补。古代士大夫,对琴棋书画皆通的,做官又被罢了官,还可以去行医,这叫素养。今人能有几位? (作者为江苏作协主席,著名作家。) 责任编辑:王洁 |